玉在椟中求善价读音(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)
关于玉在椟中求善价读音,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“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”我的理解:在\"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\"一联的引申意中,\"玉\"指黛玉,\"善价\"即\"善贾\"指贾雨村,钗无疑是宝钗,\"时飞\"也是贾雨村。
2、\"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\"出现在第一回,此时黛、钗二人都还未登场但即将登场,而钗、黛二人的登场又都与贾雨村直接有关。
3、黛玉的登场不用说了。
4、如果不是贾雨村在葫芦案里枉纵了薛蟠,宝钗就无法来到京城加入贾府的红楼梦大戏。
5、所以,这一个对联的一个明确的引申意,就是交待马上要展开的情节和黛、钗的登场。
6、然而,这种理解似乎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,就是贾雨村这样的一个人物,如何能称为\"善贾\"?这其实正是曹雪芹写\"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\"深层用意。
7、这层深意,也就包含在贾雨村那篇\"正邪搏击掀发\"的议论中。
8、在这篇议论里,\"天地之正气,仁者之所秉也,残忍乖僻,天地之邪气,恶者之所秉也\"是定义\"正气\"和\"邪气\"。
9、接着的\"今当运隆祚永之朝,太平无为之世,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,上至朝廷,下及草野,比比皆是。
10、所余之秀气,漫无所归,遂为甘露,为和风,洽然溉及四海\"应该和前面的\"大仁大恶\"同为\"颂圣\"的必需语句,不是曹雪芹的本意。
11、然后讲\"邪气\":\"彼残忍乖僻之邪气,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,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\"。
12、显然这里关于\"正气\"和\"邪气\"的表述并不对称,\"正气是主流,邪气是支流\"。
13、这种不对称也是\"颂圣\"的要求而不是曹雪芹本意。
14、然后的\"偶因风荡,或被云催,略有摇动感发之意,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,偶值灵秀之气适过,正不容邪,邪复妒正,两不相下,亦如风水雷电,地中既遇,既不能消,又不能让,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\",是阐述了\"正气与邪气的对立统一关系\";其中\"正不容邪,邪复妒正,两不相下\"就是\"对立统一\"的意思,\"如风水雷电,地中既遇,既不能消,又不能让,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\"是论述对立统一的斗争性。
15、这是曹雪芹自己的真实思想。
16、接下来再论述这种\"正气与邪气的对立统一\"与人的善、恶表现的关系:\"故其气亦必赋人,发泄一尽始散.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,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,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.置之于万万人中,其聪俊灵秀之气,则在万万人之上,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,又在万万人之下\"。
17、这里的意思是: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还是恶,取决于他表现出的是\"聪俊灵秀之气\"还是\"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\";换言之,每个人的善恶表现并不是恒定不变的。
18、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表达的这个观点,与正统的儒家的人性观点是截然不同的。
19、儒家的观点如孔子所述:\"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
20、\"(意思是\"努力想成为君子的人有时会有不仁的言行,但小人却不会偶尔有仁的行为。
21、\")可见,照儒家的正统观点,君子永远是君子,小人永远是小人,贾雨村也永远不会有\"善\"的一面。
22、但曹雪芹却用他的生动而现实的故事,表达了他自己的\"非正统\"的人性观。
23、一些读者可能会忽略的一个情况是: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,而且曹雪芹通过描写林黛玉父亲林如海对贾雨村的态度,间接地表明林如海很赞赏贾雨村对林黛玉的教育成果;黛玉出众的才华和贾雨村有直接的关系。
24、实际上,直到送林黛玉进贾府之前,贾雨村一直是个十足的\"善贾\";不错,他前此任官时因所谓的\"有些贪酷之弊,且又恃才侮上\",被上司参了,但那个事情其实事出有因,有学者对此做了很令人信服的深入分析、解释(注1)。
25、可是,等到薛宝钗进入贾府这个红楼梦舞台时,办完了葫芦案的贾雨村已经从\"善贾\"蜕变成了一个是非(时飞)之人。
26、而到了120回的结尾,曹雪芹在让贾雨村归结红楼梦的同时,也归结了贾雨村的故事-他又回到了既不善也不恶的世外之人的状态。
27、至此,曹雪芹申明了他的人性观点:一个人的善、恶,既非与生俱来,也非一成不变,而是取决于他所秉持的正气和邪气的矛盾斗争,而当这种矛盾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化时,人的善、恶也会发生相互转化,善人可以转化成恶人,恶人也可以转化成善人。
28、虽然曹雪芹并没有在那篇\"正邪搏击掀发\"的议论里完整地表达他的这种人性观点(主要是没有提到\"善恶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\",这应该是\"碍语\"的顾虑),但他用贾雨村的生动现实的故事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。
29、这样的人性观点,和\"未有小人而仁者也\"、\"君子大公无私只存天理尽去人欲\"之类的正统的儒家理学人性观点是针锋相对的,具有完全的进步意义。
30、在《红楼梦》中,这样的观点绝不仅体现在贾雨村一个人物的塑造上,而是贯穿了包括后40回在内的整个《红楼梦》(比如第120回中对王夫人的描写)。
31、这表明,曹雪芹的辨证的人性观点,不是朴素的,而是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。
32、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,曹雪芹的本意,也应该是要利用贾雨村与\"善贾\"之间看似的不配,来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